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慕尼黑有轨电车

慕尼黑路面電車
概要
地区 德国慕尼黑
交通類型有轨电车
线路13
車站172[1]
日客流量284,900 (2012年)
年客流量1.04亿(2012年)
运营
開始运营1876年10月21日(马拉电车)
1895年(电力电车)
运营單位慕尼黑交通公司
车辆总数113
技术
系統長度80.4公里(50.0英里)[1]
轨距1,435毫米(4英尺8+12英寸)
动力方式750伏特直流电架空电缆
平均速度19.3公里每小時(12.0英里每小時)[1]
系統地圖
  • 慕尼黑电车网络图

慕尼黑有轨电车(德語:Straßenbahn München),正式名称及当地名称为电车Tram),是德国慕尼黑的一个有轨电车系统,也是当地最早开办的公共短途客运德语Öffentlicher Personennahverkehr运输方式之一。它于1876年10月21日开始运营,最初是由马匹拉动德语Pferdebahn,但随着线路于1895年至1918年间逐渐实现电气化电力动车组便取代了动物牵引。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苏维埃共和国时期,慕尼黑电车只能维持有限度运行,并于1945年完全停运了约一个月。重新通车后,线路网络得到扩大并在1966年达到最鼎盛的134公里。由于地铁的开通,电车在此后多年间陆续被前者替代。然而在1986年,慕尼黑市议会德语Münchner Stadtrat在经历了大规模的民间抗议活动后,决定继续保留电车,使电车网络自1996年起得以再次扩大。

慕尼黑电车由慕尼黑交通公司慕尼黑交通及资费集团制定的框架下运营。如今全长79公里的电车网络大部分位于慕尼黑市境内,仅25号线的部分路段延伸至格林瓦尔德。在十三条路线上最多会有91辆车同时按图行驶(截至2014年6月)。2013年,慕尼黑交通公司5.44亿人次的旅客发送量中有1.05亿是来自电车,这相当于19%的份额。通过四条夜间线,总共172座电车站德语Haltestelle中有108座都提供全天候服务。[1]

运营及路线网络

慕尼黑电车的网络由十条电车路线组成,它从当日04:45至次日01:30之间通常维持10分钟一班(晚班为20分钟一班)的运行频率,并通过另外三条仅以短线偶尔开行的路线进行加密。在这些日间线以及地铁的运行间歇期间,有四条电车夜间线和其它巴士夜间线从周五跨周六、周六跨周日的凌晨以15至30分钟一班的频率开行,平日凌晨则维持每小时一班。

日间线

路线 走向 车站 行驶时间 间隔 晚班间隔 開放街圖
慕尼黑電車12路 沙伊德广场霍亨索伦广场莱昂罗德广场德语Leonrodplatz (München)红十字广场罗曼广场德语Romanplatz(自罗曼广场继续担当16号线) 17 22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去程 返程
慕尼黑電車15路 马克斯·韦伯广场罗森海姆广场东部陵园德语Ostfriedhof (München)西尔伯霍恩街韦特施泰因广场大黑塞洛赫桥德语Großhesseloher Brücke(仅周一至五,加密25号线) 17 24分钟 10分钟 去程 返程
慕尼黑電車16路 罗曼广场德语Romanplatz多纳斯贝格桥哈克桥火车总站卡尔广场(斯塔修斯)森德灵门伊萨尔门马克西米利安纪念碑德语Maxmonument莱赫尔埃夫纳广场德语Effnerplatz (- 阿拉贝拉公园/博根豪森医院德语Klinikum Bogenhausen圣埃默拉姆德语St. Emmeram (Oberföhring)
(自罗曼广场继续担当12号线;自埃夫纳广场-圣埃默拉姆仅在高峰时段作为17号线的加密)
26
(35)
39分钟
(50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去程 返程
慕尼黑電車17路 阿马莉堡街 - 罗曼广场德语Romanplatz多纳斯贝格桥哈克桥火车总站卡尔广场(斯塔修斯)森德灵门伊萨尔门嘉斯台德语Gasteig马克斯·韦伯广场埃夫纳广场德语Effnerplatz阿拉贝拉公园/博根豪森医院德语Klinikum Bogenhausen圣埃默拉姆德语St. Emmeram (Oberföhring) 41 57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去程 返程
慕尼黑電車18路 贡德雷尔广场 - 韦斯滕德街 - 劳滕萨克街 - 特拉彭特罗伊街德语Trappentreustraße火车总站南 - 卡尔广场(斯塔修斯)森德灵门圣母进教之佑广场德语Mariahilfplatz东部陵园德语Ostfriedhof (München)吉兴 - 天鹅湖街 30 42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去程 返程
慕尼黑電車19路 帕兴 - 维利巴尔德广场 - 菲尔斯滕里德街德语Fürstenrieder Straße - 劳滕萨克街 - 特拉彭特罗伊街德语Trappentreustraße火车总站卡尔广场(斯塔修斯)北 - 戴蒂尼街德语Theatinerstraße马克西米利安纪念碑德语Maxmonument马克西米利安纪念馆马克斯·韦伯广场莱姆畔山 34 50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去程 返程
慕尼黑電車 莫萨赫西部陵园莱昂罗德广场德语Leonrodplatz (München)斯蒂格迈尔广场火车总站卡尔广场(斯塔修斯) 17 22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去程 返程
慕尼黑電車 西部陵园莱昂罗德广场德语Leonrodplatz (München)斯蒂格迈尔广场火车总站北 - 卡尔广场(斯塔修斯)北 - 戴蒂尼街德语Theatinerstraße马克西米利安纪念碑德语Maxmonument马克西米利安纪念馆马克斯·韦伯广场火车东站克莱勒街 - 圣维特街街 28 37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去程 返程
慕尼黑電車 慕尼黑高等学院德语Hochschule für angewandte Wissenschaften München斯蒂格迈尔广场火车总站卡尔广场(斯塔修斯)
(在圣诞假及暑假停运;加密20及21号线)
8 10分钟 10分钟 去程 返程
慕尼黑電車 慕尼黑自由广场 - 波茨坦街 - 帕西法尔广场 - 慕尼黑门德语Münchner Tor畔 - 安妮·阿尔贝斯街 - 多马克街 - 施瓦宾北
高峰时段每6分钟、晚班时段每20分钟、其余时段每10分钟一班)
7 9分钟 6/10分钟 20分钟 去程 返程
慕尼黑電車 马克斯·韦伯广场罗森海姆广场东部陵园德语Ostfriedhof (München)西尔伯霍恩街韦特施泰因广场大黑塞洛赫桥德语Großhesseloher Brücke格林瓦尔德德博芬加广场 23 31分钟 10分钟 20分钟 去程 返程
慕尼黑電車 佩图埃尔环路霍亨索伦广场选帝侯广场德语Kurfürstenplatz (München)卡罗利妮广场德语Karolinenplatz卡尔广场(斯塔修斯)森德灵门
(晚班时段:周五/六每10分钟、其余日子每20分钟一班)
15 20分钟 10分钟 10/20分钟 去程 返程
慕尼黑電車 沙伊德广场选帝侯广场德语Kurfürstenplatz (München)卡罗利妮广场德语Karolinenplatz卡尔广场(斯塔修斯)森德灵门 (仅周一至周六,加密27号线) 12 16分钟 10分钟 去程 返程
从2019年3月25日至6月23日生效的路线图
从2019年3月25日至6月23日生效的路线图

夜间线

N19号夜线于圣维特街

慕尼黑电车的夜间网络主要运行有以下路线:

  • 慕尼黑電車 阿马莉堡街 - 埃夫纳广场(17号线的部分路段)
  • 慕尼黑電車 帕兴火车站 - 圣维特街
    • 帕兴火车站 - 马克斯·韦伯广场(同19号线
    • 卡尔广场(斯塔修斯) - 圣维特街(同21号线
  • 慕尼黑電車 莫萨赫 - 卡尔广场(斯塔修斯)(同20号线
  • 慕尼黑電車 佩图埃尔环路 - 大黑塞洛赫桥
    • 佩图埃尔环路 - 森德灵门(同27号线
    • 卡尔广场(斯塔修斯) - 东部陵园(同18号线
    • 东部陵园 - 大黑塞洛赫桥(同25号线

这些路线及其它巴士夜线的运营时间为每天凌晨的01:30至04:30。在周六和周日凌晨,N19号线和N27号线提供每30分钟一班的服务,部分路段甚至达到每15分钟一班。在其余日子的凌晨,夜间线每小时发出一班。斯塔修斯是所有夜间线的中央交汇点,每当凌晨01:30、02:30、03:30和04:30,全部四条电车夜线以及N40、N41号巴士线之间都可在此实现平稳换乘德语Anschlusssicherung[2]

特殊线

自1994年以来,耶稣小孩电车每逢12月都会在老城环路上进行巡游

慕尼黑电车原则上可以被租用于特殊行驶。[3]在12月定期有一条名为“耶稣小孩电车(Christkindltram)”的特殊路线作环线运行,并以森德灵门担任起讫站。这个电车配有圣诞节装饰,会在车内播放圣诞音乐并供应热饮和姜饼[4]此外,还有定期租用作游览市容德语Sightseeing、名为“城市电车(MünchenTram)”的路线,以及供派对使用的派对电车(通常为P型车)。在作耶稣小孩电车和城市电车行驶时,会使用M型2412号动车搭配M型3407号拖车的组合。

工地线

担当37号工地线运行的R型车带有绕行标识

在一些重要的交通连接点展开大型建设工程期间,通常会有多条路线无法按常规路径运行,因此必须进行分拆或改道。自2005年以来,慕尼黑交通公司开行了一部分编号为30至39之间的工地线(Baustellenlinien):例如,17和18号线的西部分支结合在一起,创建为新的37号线。通过这种方式,乘客可以更好的适应路径的变化。

2017年10月,电车开行了一条名为“U2”的工地线,因为从火车总站至森德灵门间的地铁服务受到了工程干扰。

为了识别工地线,在R2德语Straßenbahn München Baureihe RR3型车德语Straßenbahn München Baureihe R挡风玻璃的夜间线标志处会插入“绕行”符号。而较旧的P型高地板德语Hochflur列车则会单独贴上一个带有绕行符号的醒目的黄色标志。

如果电车路线完全停运并由巴士提供轨道替代运输德语Schienenersatzverkehr,那么替代路线有一段时间会获得百位编号,例如,替代电车18号线的接驳巴士会被称为118号线。同样的,在新建的电车23号线从先期运营德语Vorlaufbetrieb至正式开通期间,接驳巴士会被称为123号。但与此同时,部分路线也会使用常规编号,因此在2017年便出现了以18号和19号命名的接驳巴士。

电气设备

自2001年以来,滑接线德语Fahrleitung的电压为750伏特直流电,在此之前则为600伏特。路线网络上有各种不同的架空电缆系统,在慕尼黑主要使用简单悬挂,其中导线系于接触网电杆德语Fahrleitungsmast之间。在新建线路上则更多的使用链形悬挂,其中导线由附加的承力线支承,因此可以实现更大的杆距。架空电缆使用直径约为12毫米的铜合金作为导线。[5]

历史

1876-1900年的开端

马拉铁路

1888年的慕尼黑电车股份公司股票
19世纪的马拉车厢于卡罗利妮广场
慕尼黑电车的发展史

由于19世纪中叶慕尼黑市的经济繁荣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对交通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和许多大城市一样,慕尼黑的有轨电车始于私人公司。1869年6月16日,马车夫米夏埃尔·策迈斯特建立了一个以马车运营的巴士网络德语Pferdeomnibus,被通俗地称为“格罗森德语Groschen车(Groschenwagen)”。该网络由五条发车间隔为20分钟一班的路线组成。然而,对于建造通过轨道运行的马拉铁路德语Pferdebahn,城市方面却认为不值得。同年,美国人S·A·比尔曾寻求马拉铁路的经营权,但未能成功。在其它许多城市陆续建成了马拉铁路后,一个来自马格德堡的财团也于1869年取得了在慕尼黑建造三条马拉铁路线的特许权,该项目却因融资问题而落空。[6]虽然慕尼黑市议会于1873年批准了首条马拉铁路的建造,但由于慕尼黑警察局禁止在内城铺设轨道,迫使计划搁置。直至慕尼黑市议会于1876年3月26日将特许权授予比利时人爱德华多·奥特莱特之后,警察局才终于同意了建造计划。[7]奥特莱特承诺,最初将建造一条东西线(宁芬堡宫-宁芬堡州道-达豪街德语Dachauer Straße站前广场卡尔广场,以及向北经由伦巴赫广场德语Lenbachplatz林荫道广场德语Promenadeplatz和向南经由森德灵门、茨魏布吕肯街至海德豪森火车站的岔口)和一条南北线(施瓦宾的格罗斯韦尔特[今慕尼黑自由广场]-施瓦宾州道[今利奥波德街]-路德维希街布林纳街-火车总站-特蕾西娅草坪)作为马拉铁路。[8]

1876年10月21日,从林荫道广场至原城市边界迈灵街德语Maillingerstraße的第一条马拉铁路线,作为东西线的首个路段建成通车。在开行的第一天,慕尼黑爱德·奥特莱特电车公司(Münchener Tramway Ed. Otlet)共发送了5092名乘客。为了马拉铁路的运营,该公司共配备了48匹马。[9]一年后,从卡尔广场经森德灵门至茨魏布吕肯街的支线建成通车。[10]两年后,所有按合同约定的路线都已竣工。由于电车公司的主管和奥特莱特不会说德语,慕尼黑市议会遂于1882年8月25日决定,将电车的运营权和电车网络的开发权移交予新成立的慕尼黑电车股份公司(Münchner Trambahn AG)。[9]

马拉铁路在1882年和1883年得以再次顺利扩建。至1885年,已经发展出七条路线,由于当时尚未施行路线编号,它们可以通过不同颜色的路线牌进行识别。[11] 经过与慕尼黑市议会的长期争论后——它们最初认为电车会破坏城市景观,从卡尔广场经由玛利亚广场至伊萨尔门的东西向老城线最终得以于1888年建成通车。[12]1890年,慕尼黑电车公司开通了一条环形路线:从站前广场出发,经过森德灵门广场、伊萨尔门和马克西米利安纪念碑德语Maxmonument后,再回到站前广场。至1892年,慕尼黑电车公司共运营有九条电车线。它们没有固定的停站点,当人们想要登车时,马车夫便会发出指令,使马拉车厢停下。[13]

1892年的马拉铁路网络:[13]
路线色 线路
白线 绿森林公园德语Grünwaldpark卡尔广场林荫道广场德语Promenadeplatz - 阿达尔贝特街
红线 环线
站前广场森德灵门广场伊萨尔门广场马克西米利安纪念碑德语Maxmonument路德维希街特蕾西娅街 - 站前广场
绿线 兰茨贝格街德语Landsberger Straße (München) - 卡尔广场 - 施瓦宾
白线 宫廷剧院 - 马克西米利安纪念碑 - 火车东站 - 罗森海姆山
绿线 圣母街 - - 露天泳场街
蓝线 卡尔广场 - 森德灵
黄线 东西向老城线
火车总站 - 玛利亚广场 - 伊斯马宁街
绿线 费尔伯沟 - 伊萨尔河谷火车站德语München Isartalbahnhof
白线 火车总站 - 吉兴

1894年,慕尼黑电车公司已拥有758匹马,这是慕尼黑有轨电车有史以来马匹的最高数量。1895年,经过当局与地皮业主的长期谈判后,从费尔伯沟至伊萨尔河谷火车站德语München Isartalbahnhof的路线将率先进行电气化改造。[14]在此背景下,马拉车厢也首次作为拖车进行了联动测试。这条线路的全面电气化运营于1895年6月27日获得批准。整个网络的电气化自此得以迅速发展,并至1900年完成。[15]最后一班马拉服务于900年8月15日在林荫道广场至霍亨索伦街德语Hohenzollernstraße (München)之间的路线上停运。[16]

蒸汽铁路

1885年的蒸汽电车

1883年6月9日,慕尼黑电车公司开通了从火车总站至宁芬堡的蒸汽电车线德语Dampfstraßenbahn。它在如今的兰茨胡特大道德语Landshuter Allee处与慕尼黑-雷根斯堡铁路德语Bahnstrecke München–Regensburg相交,直至1892年。线路的最高速度至1886年为8公里/小时,1886年之后为12公里/小时或部分路段达到16公里/小时。[17]从火车总站至宁芬堡的票价为20芬尼。这条郊游路线很快便出现了意料之外的繁忙——在周日,线路通常会严重超载。但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牵引马匹常会因蒸汽机车的声响而受惊,从而导致事故不断发生。因此,蒸汽电车于1890年从狭窄的宁芬堡街搬迁至交通不太繁忙的平行街道。人们认为,随着伊萨尔河谷铁路德语Isartalbahn的建成通车,进一步开辟例如通往沃尔夫拉茨豪森的蒸汽电车线已无必要。至1900年7月14日,蒸汽电车正式停运。[18]

翁格雷尔铁路

早在1886年6月1日,由施瓦宾武姆河浴场(今翁格雷尔浴场德语Ungererbad)的持有人奥古斯特·翁格雷尔自费兴办的电气化电车线——翁格雷尔铁路在慕尼黑建成通车,将他的公共浴场连接至电车网络。[19]这是德国第三条电气化电车铁路,却因客流量不足而于1895年停运,相反马拉电车则得以延伸至新落成的北部陵园。电气化的翁格雷尔铁路首先是被马拉电车线所取代。[20]

1895-1918年的电气化及扩建

自1891年起,慕尼黑电车公司计划对马拉铁路线进行电气化改造。为了取得项目融资,电气化系统被提呈至市镇咨询委员会审议。为此,当市政府要求于1894年6月25日在费尔伯沟-伊萨尔河谷火车站的马拉铁路线完成电气化试运行后,前者也表态同意。但项目却因皇家部门的批准滞后而被推迟至1895年。自3月起,架空电缆得以竖立;从1895年6月17日至22日则展开了试运行,并自1895年6月23日起开始载客运行。[21]然而在同一条路线上,除了电力电车之外还有马拉电车运行,因为独家的电气化运营权直至一周后,于1895年6月27日才获批。马拉车厢自此仅可作为电力车辆的拖车继续使用。同年,从站前广场至吉兴的马拉铁路线通电,并于翌年延长至东部陵园德语Ostfriedhof (München)。对于其它马拉铁路线的电气化,慕尼黑电公司则暂时不作考虑,因为他们与慕尼黑市一起运营电车网络的特许权即将到期。在与慕尼黑市签订的新合同中,则规定了慕尼黑电车公司可获得建设架空电缆的补贴;作为回报,慕尼黑市将对电车的运营管理施加更大的影响。[22]

慕尼黑女车长(1917年)

1897年11月,从露天泳场街至圣神教堂的马拉铁路线实现电气化运营。艺术界和宫廷人士对架空电缆提出批评,因为它们使得城市景观“破相”。慕尼黑市议会随即要求调查其它替代供电的可能性。舒克特电力股份公司(Elektrizitäts-AG. vorm. Schuckert & Co.)于1896年在歌德街开通了一条测试线路,其中电流是通过轨道中心的接触垫传输。由于事故隐患的风险较高,该系统没有被纳入常态化运行,因此测试轨道于1902年被拆除。此外,当局还进行了使用电池驱动车辆的实验,但它们也未能成功。对于从席勒纪念像德语Schillerdenkmal (München)经由音乐厅广场至画廊街的线路,监管当局原本不允许建立高架电缆。为了实现这条电车线路的电气化,它于1900年2月19日开始实施拖挂运行,其中动车组是由小型蓄电机车德语Akkumulatortriebwagen牵引。为此目的,共采购了六台蓄电机车,并铺设了存车和调车轨道。当高架电缆最终获得批准后,蓄电机车的运营至1906年3月15日中止。[23]

从林荫道广场至霍亨索伦街的最后一条马拉铁路线于1900年8月5日通电。[24]总体而言,电气化改造共计斥资800万金马克,是原先估计的两倍之多。至1912年,电车网络在城市范围内进一步加密,一些重要线路能够确立5分钟一班的频率。电车从早上05:30开始运行至夜里01:00左右,票价为每次10芬尼。然而对于劳动者而言,票价依然太贵,所以在周日执行的电车郊游运输中,年均旅客发送量约有160000人次。但在工作日,每年只有约120000人次的乘客搭乘电车。每辆电车都会配备一名身穿蓝色制服和银色帽子的车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女性车长并不常见。[25]

以颜色标记的路线自1900年起获得了采用罗马数字的临时路线编号,但并未写在电车上。1905年10月11日,慕尼黑电车公司设立了采用阿拉伯数字的正式编号。各路线自此得以使用数字编号和继续使用颜色进行标记。[24]

1906年电车网络[26][27]
路线色
(至1906年)
路线号
(自1906年)
线路
1 宁芬堡红十字广场德语Rotkreuzplatz火车总站玛利亚广场火车东站
2 北环线
火车总站 - 森德灵门伊萨尔门马克西米利安纪念碑德语Maxmonument - 画廊街 - 路德维希街特蕾西娅街 - 火车总站
绿 3 火车总站 - 马克西米利安广场德语Maximiliansplatz音乐厅广场施瓦宾法伊利奇街德语Feilitzschstraße北部陵园
黄-红 4 诺伊豪森施蒂格尔迈尔广场德语Stiglmaierplatz - 卡尔街 - 伦巴赫广场德语Lenbachplatz林荫道广场德语Promenadeplatz马克西米利安街马克斯·韦伯广场德语Max-Weber-Platz - 火车东站
绿 5 圣神教堂格特纳广场德语Gärtnerplatz赖兴巴赫桥德语Reichenbachbrücke - 露天泳场街
6 利奥波德街/霍亨索伦街德语Hohenzollernstraße (München)选帝侯广场德语Kurfürstenplatz (München) - 巴雷尔街 - 卡尔广场 - 哈拉斯德语Harras (München)诺伊霍芬博榭茨里德街德语Boschetsrieder Straße
黄、浅红 7 施莱斯海姆街德语Schleißheimer Straße (München)/格奥尔根街德语Georgenstraße (München)若瑟广场德语Josephsplatz (München)奥古斯特街德语Augustenstraße - 火车总站 - 森德灵门 - 夫琅和费街德语Fraunhoferstraße (München)东部陵园德语Ostfriedhof (München)
8 施莱斯海姆街/格奥尔根街 - 里森费尔德德语Milbertshofen (Bezirksteil)
黄、浅红-绿 9 博根豪森德语Bogenhausen谷地街德语Tal (München) - 卡尔广场 - 兰茨贝格街德语Landsberger Straße (München)
绿 10 生牛市场 - 森德灵门 - 伊萨尔河谷火车站德语München Isartalbahnhof
11 红十字广场 - 玛利亚广场 - 火车东站
12 南环线
火车总站 - 歌德广场 - 东部陵园 - 马克斯·韦伯广场 - 马克西米利安街 - 林荫道广场 - 火车总站
14 西部陵园德语Westfriedhof (München) - 诺伊豪森 - 施蒂格尔迈尔广场 - 卡尔街 - 伦巴赫广场 - 林荫道广场
15 圣神教堂 - 格特纳广场 - 赖兴巴赫桥 - 东部陵园
16 利奥波德街/霍亨索伦街 - 选帝侯广场 - 巴雷尔街 - 卡尔广场 - 哈拉斯
17 施莱斯海姆街/格奥尔根街 - 若瑟广场 - 奥古斯特街 - 火车总站 - 歌德广场 - 洪堡街/皮尔格斯海姆街 (- 东部陵园)
18 森林陵园德语Waldfriedhof (München) - 森德灵 - 森德灵门 (- 生牛市场)
20 马克西米利安纪念碑德语Maxmonument - 厄廷格街 - 马克斯·约瑟夫桥德语Max-Joseph-Brücke

有更多的路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通车。1904年建成的森林陵园德语Waldfriedhof (München)线是慕尼黑第一条使用专用轨道路基的电车线,[28]它以丁字轨德语Vignolschiene取代了以往铺设在路面上的槽形轨德语Rillenschiene[29]1907年,从南北向穿越慕尼黑老城,从森德灵门经由生牛市场、玛利亚广场和戴蒂尼街德语Theatinerstraße至音乐厅广场的路线通车。[30]1907年7月1日,城市方与慕尼黑电车公司签订的特许经营合同期满,慕尼黑市遂以慕尼黑市立电车公司(Städtische Straßenbahn München)的名义接管了电车运营。[24]

1908年12月16日,市立电车公司建成了通往帕兴的首条“长途线”。它是作为城际有轨电车穿越当时的慕尼黑市界,沿兰茨贝格街和阿格尼斯·贝尔瑙厄街延伸至帕兴玛利亚广场德语Pasinger Marienplatz,以稍高于路面的专用轨道铺设。帕兴玛利亚广场从1908年开始建造通往帕兴火车站的延长线,并自2012年12月9日起以14.5米的半径成为整个电车系统中最窄的弯道。当时29号线(今19号线)的平均速度为18公里/小时。[31][32]1910年8月12日,另一个通往格林瓦尔德的城际有轨电车作为25和35号线(今25号线)开通,主要是作为伊萨尔河漫滩的郊游路线。[33]

随着1914年的战争爆发,由于大量征兵和节能措施,电车运输受到了严格限制。[34]1915年,为满足用人需求,慕尼黑电车首次雇用了女性车长。缺乏能源使得局势在战争临近结束时变得愈发困难,尤其是因为在战争的最后几天爆发了越来越多的罢工。[35]

1919-1945年的扩建和紧急时期

同样在1919年的苏维埃革命期间,电车被卷入了革命斗争。斗争破坏了架空电缆和车辆,使得运营暂时必须完全停止。[35]

1919年5月7日,电车运营重新恢复。1920年以后,随着运营日渐平稳,线路建造得以重新提上日程。然而,自1922年开始的恶性通货膨胀却造成了更大的运营限制,资费亦随之相应增加。1922年3月1日的最低票价(2站)仍为1.60纸马克,1922年8月5日为5马克,同年12月31日升至70马克,1923年6月29日为1500马克,最终在1923年11月高达2000亿马克。[36]

1928年的总体规划显示,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前,慕尼黑电车仍然存在广泛的扩张计划

在德国通过发行新的国家马克恢复货币稳定后,电车从1924年开始再度走高——车队能够完成现代化,并有新的线路投入运营。例如通往拉默斯多夫莱姆畔山(1926年作为31号线。[37]),以及规划中“大环线”(22号线。[38])的部分路段。至1929年,电车运营再受到大萧条的影响。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国家社会主义者为“运动首都德语Hauptstadt der Bewegung”制定了超大规模的重建计划;在此背景下,电车应由地铁所取代。因此对电车的投入不足也能从车辆短缺的情况中得到印证。只有几条重要的线路仍然建成,但网络还是被新划分为主线和配衬线。1939年1月1日网络状态如下:

  • 01 莱姆畔山 - 火车东站 - 玛利亚广场 - 火车总站 - 塞德尔街 - 宁芬堡街 - 罗曼广场
  • 02 北环线
  • 03 科隆广场 - 慕尼黑自由广场 - 音乐厅广场 - 火车总站 - 阿努尔夫街 - 罗曼广场 - 植物园
  • 04 拉默斯多夫或火车东站 - 国家剧院 - 卡尔街 - 宁芬堡街 - 哈瑙街
  • 05 谷物市场 - 圣母之佑广场 - 坎迪广场
  • 06 弗莱曼 - 斯塔修斯(或玛利亚广场) - 森德灵门 - 哈拉斯 - 森林陵园
  • 07 米贝茨霍芬 - 北部浴场 - 火车总站 - 夫琅和费街 - 东部陵园 - 佩拉赫森林
  • 08 选帝侯广场 - 斯塔修斯 - 哈拉斯 - 霍夫曼街
  • 09 赫尔科默广场 - 路德维希桥 - 斯塔修斯 - 韦斯滕德街
  • 12 南环线
  • 14 伊萨尔河谷火车站 - 森德灵门 - 斯塔修斯 - 达豪街 - 莫萨赫
  • 15 谷物市场或森德灵门 - 东部陵园 - 大黑塞洛赫
  • 17 尼古拉广场 - 北部浴场 - 火车总站 - 皮尔格斯海姆街 - 东部陵园
  • 18 选帝侯广场 - 巴雷尔街 - 斯塔修斯 - 因普勒街 - 塔尔基兴(动物园)
  • 19 施泰因豪森 - 玛利亚广场 - 火车总站 - 莱姆 - 韦斯滕德
  • 21 诺伊豪森 - 宁芬堡街 - 塞德尔街 - 玛利亚广场 - 火车东站
  • 22 尼古拉广场 - 北部浴场 - 莱昂罗德广场 - 红十字广场 - 海梅兰广场 - 哈拉斯(或高峰时段至霍夫曼街)
  • 23 科隆广场(或法伊利奇广场) - 火车总站 - 多纳斯贝格街 - 施托伊本广场
  • 24 西部陵园(哈瑙街) - 诺伊豪森 - 宁芬堡街 - 塞德尔街 - 玛利亚广场 - 拉默斯多夫
  • 25 谷物市场 - 东部陵园 - 大黑塞洛赫 - 格林瓦尔德
  • 26 北部陵园 - 玛利亚广场(或斯塔修斯) - 森德灵门 - 哈拉斯 - 森林陵园
  • 27 米贝茨霍芬或北部浴场 - 火车总站 - 夫琅和费街 - 马丁广场
  • 28 森德灵门 - 哈拉斯 - 霍夫曼街
  • 29 摄政王广场 - 马克西米利安纪念碑 - 火车总站 - 帕兴
  • 30 赫尔科默广场 - 马克西米利安纪念碑 - 伊萨尔门 - 伊萨尔河谷火车站
  • 34 西部陵园(哈瑙街) - 达豪街 - 卡尔街 - 马克西米利安纪念碑 - 火车东站
  • 38 森德灵门或林荫道广场 - 因普勒街 - 动物园
  • 39 施泰因豪森 - 玛利亚广场 - 莱姆(或帕兴)[39]

正常字体表示主线,斜字体表示配衬线,其并非全天运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首先是乘务员被大规模充军,对班期运输的正常服务再次造成了严重影响;一些插入线被迫停运,而另一些路线的发车频率也变稀疏。自1939年10月1日起,开始大量征募妇女为车长。。[40]随着盟军自1942年以来展开轰炸战,轨道网络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并最终遭到大面积损毁。在战争末期,即1944年和1945年,几乎不再可能进行常规运营;有时电车根本完全无法行驶。[41]某些情况下,一些临时辅助列车,例如所谓的“博克尔铁路德语Bockerl”会作为电车的替代工具运行。至1945年4月29日,原本仍有个别路线可按区间时刻表运行,但从上午11:00开始,随着美军地面部队兵临城下而拉响的连续警报,所有电车服务都被停止。[42]

1945-1972年的重建及最大化扩张

由于战争使轨道网络遭到严重破坏,运营在战后初期仍然中断。自1945年5月22日起,有两条小型外围线恢复通行,即7号线东部陵园-佩拉赫森林陵园和19号线马克斯·韦伯广场-施泰因豪森。翌日,15号线的东部陵园至大黑塞洛赫桥区间亦加入其中,并至1945年5月24日再有八条路线恢复运营:1号线的森德灵门-伊萨尔门广场-马克斯·韦伯广场-火车东站,P1号线的拉默斯多夫-火车东站-莱姆畔山,6号线的霍夫曼街-哈拉斯,7号线的森德灵门-东部陵园-佩拉赫森林陵园,8号线的森德灵门-森林陵园,10号线的森德灵门-伊萨尔河谷车站,12号线的马克斯·韦伯广场-韦特施泰因广场和19号线的森德灵门-磨坊街-马克西米利安纪念碑-马克斯·韦伯广场-施泰因豪森。随后的日子还陆续有更多的路线恢复。[43]

随着重建的进一步完成,使得车辆得以在卡尔广场(斯塔修斯)-玛利亚广场-伊萨尔门广场间的东西向连接线上再次运行。穿越老城的南北线则不再投入使用。甚至在战争前,相关的路线在工作日期间便已途经斯塔修斯而非玛利亚广场运行。在音乐厅广场至森德灵门之间将提供巴士路线穿越老城。[44]

至1950年代中期,除少数线路外,电车网络已基本修复。然而,日益增长的私车交通德语Individualverkehr又使电车不断遇到麻烦。在内城区域,电车的速度几乎不比行人快,从火车总站至玛利亚广场的电车可能需要20分钟。为此,随着慕尼黑于1957年成为百万级都市德语Millionenstadt,该市重启地铁规划。[45]

1964年的线路网络

自1950年代后期开始,电车在快速发展的卫星城镇建立了新的线路,并将市内的哈森贝格尔、弗莱曼北和菲尔斯滕里德等地区接入电车网络。这些都是通过专用轨道路基实现的,此后则应使用新规划的浅层地下电车。地下电车应该仅在内城运行。[46]在1963年,下列隧道线路计划用于建设浅层地下电车:

  • 0 北部浴场 - 施蒂格尔迈尔广场 - 火车总站 - 森德灵门 - 夫琅和费街 - 吉兴车站
  • 0 慕尼黑自由广场 - 音乐厅广场 - 玛利亚广场 - 森德灵门 - 森德灵山
  • 0 海梅兰广场 - 特蕾西娅高地旁的旧展馆 - 卡尔广场 - 马克斯·韦伯广场
  • 0 选帝侯广场 - 巴雷尔街 - 卡尔广场 - 森德灵门 - 大市场大厅 (大致位于今因普勒街地铁站)

然而,在1964年1月24日,市议会终止了修建城铁的计划,并决定立即开始建设“真正的”地铁[47]

与此同时,电车也迎来了首条线路的关闭。作为第一条电车线,从谷物市场至坎迪广场的“茎蓝快线”(5号线)于1960年改由巴士运营(部分改道及延长线路)。[48]1961年,以“废墟潜行线”而著称的37号线(火车东站-北部浴场)以及其它线路的部分路段也被巴士服务所取代。[49]

尽管存在关闭现象,但通过各种外围路线的扩建,慕尼黑电车网络的轨道长度还是在1964年达到了134公里的顶峰。[50]1966年的路线网络由以下路线组成:

  • 01 莫萨赫 - 火车总站 - 玛利亚广场 - 火车东站 - 莱姆畔山
  • 02 沙伊德广场 - 慕尼黑自由广场 - 滕街 - 奥古斯特街 - 火车总站 - 展览地 – 哈拉斯畔 (- 森林陵园)
  • 03 宁芬堡(阿马莉堡街) - 罗曼广场 – 阿努尔夫街 - 火车总站 - 斯塔修斯 - 音乐厅广场 - 慕尼黑自由广场 - 沙伊德广场 - 哈特霍夫
  • 04 格恩(西部陵园) - 诺伊豪森 - 卡尔街 - 马克西米利安纪念碑 - 马克斯·韦伯广场 - 火车东站
  • 06 北部陵园 - 音乐厅广场 - 斯塔修斯 - 森德灵门 - 哈拉斯畔 - 森林陵园 - 洛雷托广场
  • 07 米贝茨霍芬(安哈尔特广场) - 北部浴场 - 斯塔修斯 - 森德灵门 - 东部陵园 - 佩拉赫森林陵园
  • 08 哈森贝格尔 - 沙伊德广场 - 巴雷尔街 - 斯塔修斯 - 森德灵门 - 哈拉斯畔 - 拉青格广场 - 菲尔斯滕里德西
  • 09 小哈登(贡德雷尔广场) - 韦斯滕德 - 特蕾西娅草坪 - 火车总站 - 玛利亚广场 - 马克斯·韦伯广场 - 博根豪森(埃夫纳广场)
  • 10 森德灵门 - 伊萨尔河谷车站
  • 11 小哈登(贡德雷尔广场) - 韦斯滕德 - 火车总站 - 玛利亚广场 - 罗森海姆街 - 米夏埃利游泳馆(仅高峰时段)
  • 12 博根豪森(埃夫纳广场) - 马克斯·韦伯广场 - 罗森海姆广场 - 东部陵园 – 韦特施泰因广场
  • 15 森德灵门 - 东部陵园 - 大黑塞洛赫或格林瓦尔德
  • 17 米贝茨霍芬(安哈尔特广场) - 北部浴场 - 火车总站 - 歌德广场 - 上吉兴(韦特施泰因广场)
  • 19 帕兴 - 莱姆 - 火车总站 - 玛利亚广场 - 马克斯·韦伯广场 - 施泰因豪森
  • 20 博根豪森 - 蒂沃利 - 马克西米利安纪念碑 - 伊萨尔门 - 森德灵门 - 塔尔基兴(动物园)
  • 21 宁芬堡(罗曼广场) - 宁芬堡街 - 火车总站 - 玛利亚广场 - 罗森海姆街 - 拉默斯多夫
  • 22 施瓦宾(尼古拉广场) - 莱昂罗德广场 - 红十字广场 - 展览地 - 哈拉斯畔或上森德灵(拉青格广场)
  • 25 森德灵门 - 东部陵园 - 大黑塞洛赫 - 格林瓦尔德
  • 29 帕兴 - 莱姆 - 火车总站 - 玛利亚广场 - 罗森海姆街 - 米夏埃利游泳馆
  • 30 宁芬堡(阿马莉堡街) - 罗曼广场 - 阿努尔夫街 - 火车总站 - 伦巴赫广场 - 马克西米利安纪念碑 - 马克斯·韦伯广场 - 施泰因豪森[51]

接下来是更多线路的关闭。第三条是在1967年,来自最早实现电气化、由森德灵门通往伊萨尔河谷火车站的10号线。[52]由于快铁和地铁建设具有优先级,电车从斯塔修斯经由玛利亚广场至伊萨尔门的老城线,以及市中心周围的路线于1968年关闭。在施工过程中,有更多的线路必须关停。自1970年起,22号线(大环线的组成部分)也因受到多纳斯贝格桥德语Donnersbergerbrücke进行更利于汽车通行的城市快速路改造而不再运行。[53]随着快铁和地铁在1971年至1972年的建设及通车,还有以下几条线路跟进关停:路德维希街/利奥波德街不再有电车服务,从嘉斯台经由罗森海姆街和魏森堡街至音乐厅广场之间也同样如此。

1972-1990年的停运讨论

随着新兴的快速轨道网络建成通车,一些电车线路必须进行调整。因此,沿里森费尔德街伸展的线路从安哈尔特广场德语Anhalter Platz被撤回至佩图埃尔环路德语Petuelring,这样从北方驶来的巴士便可以直达地铁而无需与电车平行运行。而经由罗森海姆山至奥尔良街的线路,以及从音乐厅广场经由路德维希街、利奥波德街至弗莱曼的线路都显得多余。[54]

在1970年代,慕尼黑计划逐步完全关停电车的余下网络,它们将保留至地铁完工,然后转变为巴士运营。慕尼黑市议会特别强调了巴士相对于电车的“更灵活”优势。[55]尤其是当基社盟在1978年的市议会选举中取得胜利后,电车的形势更为艰难。它应自1985年起终止运营,并最迟于1994年被彻底摈弃。[56]从1975年至1983年间,第1、2、4、7、8、9和21号(临时)线相继消失,其中的部分路段由其它路线接管。所以2号和7号线的南部分支改作27号线,8号线南部的哈拉斯作16号线,9号线至贡德雷尔广场的西部分支作20号线以及在巴雷尔街的线路最初作25号线,后又改为18号线。位于林德虫街德语Lindwurmstraße、奥古斯特街、宁芬堡街以及从诺伊豪森至哈瑙街的线路,都在地铁1号8号线通车后关停。

随着停运措施的加速,停运线路的架空电缆以及部分路面轨道也将尽快拆除。尽管有慕尼黑市民的请愿,但17号线还是在1983年完全停运了(路线被认为与快铁的火车总站-莱姆区间平行运行);并仅在南部开行巴士作为替代。[57]围绕着26号线的保留斗争还在继续,但它确实与地铁平行运行,并最终因载客量不足而于1993年停运。[58]

1990年至今的复兴

1997年的电车轨道图

1980年代初,在市民自发组织、尤其是青睐短途运输的专家德语Münchner Forum组织的压力下,当局开始了有利于慕尼黑电车的反思。[59]1986年7月,市议会决定保留电车作为整体交通系统的一部分。[58]克里斯蒂安·乌德德语Christian Ude于1993年当选市长后,他与社民党绿党派别一同致力于强化电车,但遭到其它各派别的强烈反对。只有确实证明到电车的经济效益,市议会的阻力才会降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