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研輕教重研輕教是香港教育界俚語,泛指香港高等教育界中,各香港各大專院校將資源傾側向研究方面以推高學術排名的現象,並將教學工作依賴予非全職的流浪講師。 成因香港政府於2002–2003財政年度,宣佈大學教學人員薪酬與公務員薪酬脫鈎,各大專院校可以自行擬定員工薪酬及全職兼職比例。[1] 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李少南指出,大學重研輕教的情況,源自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撥款制度。教資會會審視各大學研究成績,把更多撥款撥予成績較佳的院校,而校內撥款分配,也是按研究成績分配;學系為了爭取來年更多撥款,會投放更多資源在研究方面。若研究成績不理想,獲得的撥款較少,或會減少全職講師,以低薪聘請兼職講師。[1] 重視大學排名也是另一原因,大學及專上院校工會聯盟理事長謝永齡指不少排名機構重視研究產值(research income),令大學管理層盲目追求。[2] 2018年,高教公民連同曾經參與2016年香港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的組織學者抗命,和主要排名機構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代表會面,THE 指出由於香港市場太小,他們只計算香港的大學之研究能力,其他兩個因素,即教學質素以及社會影響,他們並無計算在內。[3] 不過,即使問題受廣泛討論,當社會對當大學面對有關全職兼職教員比例和資源運用等方面的查詢,都會以「院校自主」作為「保護傘」迴避問題。[1]高教公民成員王慧麟亦指,對不同重要持份者來說,大學重視排名是好事,所以大學老師的聲音往往被忽視。[4] 在2025-2026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有多所院校在科研影響力指標上表現突出。根據政府數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RGC)設有20多個研究基金和獎學金計劃,每年資助超過1,500個新研究項目,但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率卻未見成效,未能有效推動香港產業升級[5]。 立場及行動
資料來源
參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