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位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五里洨河上的一座石拱桥,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以区别于附近的另一座“小石桥”。一般认为,该桥始建于隋代,设计者是隋代杰出的工匠李春[1],建造于大业六年(605年),唐、宋、明、清各代均曾有过整修,至晚清时桥体已损毁严重.1952年至1956年对桥进行了富有争议的大修,显著改变了大桥的外形与结构工艺,部分人如梁思成认为赵州桥作为古拱桥已经名存实亡[2],但多数中国人其仍被视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完好的大跨度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 历史古籍中关于安济桥的记述![]() 从唐代到明代,安济桥屡见于文献,其中最著名的数唐玄宗开元年间中书令张嘉贞所作《赵州桥铭》,对安济桥有生动的描述:
明代隆庆丁卯年(1567年)举人张居敬有《重修大石桥记》,记述大石桥(赵州桥)因火灾受损后重修的经过。赵州桥火灾的起因,是运输薪炭的船家,泊舟桥下,发生火灾,延烧到桥券隙缝,使腰铁剥落,石桥颓危。从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动工,开始维修,到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冬竣工,使“胜地飞梁,依然如故”。 民间传说民间传说安济桥是鲁班一夜之间修建而成,这座桥为洨河两岸人民提供了便利,人们就用美好的传说来赞扬造桥者。 关于安济桥最有名的民间文艺作品是河北民歌“小放牛”。歌中唱道:“赵州石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轧(或碾)了一道沟?”对唱答案分别是:鲁班爷、圣人(一说古人)、張果老、柴王爷或柴世宗。 梁思成对安济桥的调查1933年冬,梁思成和莫宗江到河北省进行野外考察,当时一首提到应州塔和安济桥的童谣“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引起他的注意,当时他们刚刚完成对应州塔的考察,歌谣为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3]。梁思成果然在河北省赵县重新发现了安济桥,随即对安济桥进行详细的考察,绘制《河北赵县赵州桥平、立、剖平面图》,并写成论文《赵县大石桥即安济桥》,发表在营造学社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年第五卷第一期。当时安济桥的南端还有一座木构建筑关帝庙,后已不存。 梁思成对赵州桥情况担忧:
1935年,梁思成与考古学家李济曾有提案,请求国民政府重修该桥,但未有下文。[5] 建筑特点![]() 安济桥是单孔敞肩坦弧石拱桥,桥长50.82米,宽9米,南北向横跨洨河之上,桥面分三道,中道行车,左右二道行人。 桥拱安济桥的桥券,是由4层28道弧形石砌券并排而成,大桥券上方左右各有两个小空撞券[6],这种建筑式样,称为敞肩空撞券。和一些汉代石桥采用的纵连砌券法不同,每道弧形石砌券,宽约35厘米,砌弧形石券的长方形石块,长度在70厘米至109厘米不等,两石块之间由两组腰铁栓牢。 为避免28道并排的弧形石砌券相互分离,每道弧形石砌券在桥的两头略大,逐渐向桥拱中心略微收小。结果使桥面在两头略宽约9米,桥心略窄约8.5米,相差0.5米。此种向中心受窄的设计,使得靠外边的弧形石券在重力之下,有向内倾斜的分力,使弧形石券相互靠拢[7]。 大桥主拱跨度37.47米,拱半径27.7米[8],拱高7.23米,扁平率0.38,明显低于半圆拱。拱的圆心角约84°,接近1/4圆拱,仰角约42°。其弧长与跨度之比约为1.1,而半圆拱为1.57,在相同跨度下弧长缩短约43%。 装饰桥面装饰精致,顶部塑有吸水兽,寓意祈求免遭水患。栏板和望柱雕刻有蛟龙、兽面、花饰、竹节等图案,其中蛟龙造型多样,姿态各异,雕刻刀法有力,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重要性安济桥采用1/4圆拱设计,与同跨度的半圆拱桥相比,可节省石料40%以上,减轻桥身自重和结构应力,使桥面坡度较为平缓,便于交通通行。尽管拱形扁平,仍具足够高度,保证船只顺利通行。桥两端左右各设两个敞肩空撞券,既可再节约约二百立方米石料、减轻桥身重量五分之一,又能在洪水时分流,减轻水流冲击。得益于这些结构和设计特点,安济桥历经多次洪水、战争和地震,仍保持完好。 1950年代翻修
1952年,河北省公路局建议对该桥进行大修。辗转至1954年,获交通部和文化部拨发专款,遂开启赵州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修。1956年,整修工程完结(栏杆部分除外),这座“历经近一千四百年的风雨”的古桥,从内部结构到外观,全都“焕然一新”。 由于1952-1956年赵州桥翻新工程使用灌入高标号水泥砂浆,实际上使拱券的干摆砌筑方式改为水泥砂浆砌筑,颠覆了旧石桥的建造工艺,且因采用拆除重砌,外貌也明显改变,如同新造桥,从而引发了很大争议。 翻修过程考察组要求保持原貌1952年11月,文化部曾组织考察组,赴赵县勘查赵州桥的现况并拟定整修方案。勘查结果显示
考察组主张:
最终方案未保护大桥旧貌最终的整修工程中未能采取文化部考察组建议,修整采用新的压力灌浆工艺,改变了原桥的建造工艺:
桥的历史旧貌未能得到保存,而是“焕然一新”。据参与此次整修的郭瑞恒披露,绝大部分旧石料被废弃,约87%的修缮石料是新购的:
翻修结果
梁思成对修缮的评价梁思成虽在1930年代提供给国民政府的修缮方案也要求使用钢筋水泥,但桥体修葺时的全面翻新,却令梁思成相当痛心:1963年,梁思成公开撰文,以相当克制地方式表达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同意见:
梁思成解释了赵州桥为何不应该全面翻新:
梁思成分析了不必全面翻新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未修旧如旧的原因工艺与经费限制以“压力灌浆”工艺,取代古桥原来采用的“干摆砌筑”工艺,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得已的选择,拆除主拱和小拱,以原工艺重新修砌,在当时不现实,经费方面不能允许。1930年代梁思成提供给国民政府的修缮方案,也与“压力灌浆”大致相同:
人为因素另据曾参与1954年6月的“安济桥大修工程技术研究扩大会议”的孔庆普披露:当时确实有与会者主张“修旧如旧”, 如桥面的旧石板,虽饱经风雨高低不平,仍应该保留。但“河北省公路局的一位负责同志说,安济桥难得一次大修机会,从长远考虑,可换可不换的旧石件尽量更换。……最后确定的大修工程设计,桥面的旧石板全部更新,在桥面上人工磨出一道‘车辙沟’和一个‘驴蹄印’。1000多年的桥面石板被废弃。”[12] 文物修复1950年代,文物工作者在赵州桥下发掘出1000多块栏板,含隋、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栏板,收藏在赵州桥的陈列室内。2014年,“赵州桥馆藏栏板及构件抢救保护修复工程”启动,由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副研究员梁书台和他的团队修复隋二龙交颈栏板、清饕餮栏板、清龙凤栏板等栏板及构件30件,2017年完成。这是赵州桥完成的首次文物修复[13]。 评价与荣誉1961年,安济桥(大石桥)和赵县的另一座著名的圆弧拱桥永通桥(小石桥)、四川泸定桥同列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重点保护的三座古桥。 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協會将赵州桥定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14]。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僅有赵州桥获选。 1996年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提交赵州桥申遗报告,提名理由为“赵州桥首创敞肩圆弧拱桥,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现已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候选名录第95号:赵州桥。[15] 国内外学界对赵州桥有很高的评价。
邮票1962年5月15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特50《中国古代建筑——桥》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其中包括安济桥。[19]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