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创作《莫爾格街兇殺案》时,正值因城市发展导致犯罪问题备受关注的时期。伦敦当时刚成立首个职业警察部队,美国城市也开始注重科学警务工作,报纸则持续报道凶杀案与刑事审判[2]。《莫爾格街兇殺案》延续了爱伦·坡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都市主题,尤其是《人群中的人(英语:The Man of the Crowd)》,其灵感可能源自爱伦·坡在费城的生活经历[8]。
爱伦·坡笔下主角的名字可能源自1828年《伯顿绅士杂志(英语:Burton's Gentleman's Magazine)》连载的系列故事《法国警察总监维多克秘事录》(Unpublished passages in the Life of Vidocq, the French Minister of Police)中名为“杜邦”(Dupin)的角色[35]。坡很可能知晓这个讲述分析型人物破解谋杀案的故事,尽管两者情节几无相似,但两篇小说的谋杀受害者皆被割断脖颈至头颅几近离体[36]。杜邦在文中直接提及维多克,却贬其为“擅于臆测之徒”[37]。
出版历史
《埃德加·A·坡的散文体传奇故事》第一辑(The Prose Romances of Edgar A. Poe, No. I),威廉·H·格雷厄姆(William H. Graham)出版社,费城,1843年。
爱伦·坡最初将这篇小说命名为《特里亚农街凶杀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Trianon-Bas)[40],后为强化死亡意象而更名为《莫尔格街凶杀案》[41]。该作首刊于1841年4月的《格雷厄姆杂志》,当时爱伦·坡正在此担任编辑,为此获得56美元稿酬(相当于2024年的$1,707),相比于1845年发表的《乌鸦》仅获9美元(相当于2024年的$304),这一稿酬金额远超常规[42]。1843年,爱伦·坡计划出版一系列名为《埃德加·A·坡的散文体传奇故事》的小冊子,最终仅出版第一辑,反常地将《莫尔格街凶杀案》与讽刺小说《消耗殆盡的男人》合订在一起,售价12.5美分[43]。此版本相较《格雷厄姆杂志》原版进行了52处修改,包括新增语句:“这位长官有点太狡猾了,不够深刻”(The Prefect is somewhat too cunning to be profound),以替代原版“太狡猾了,不够敏锐”(too cunning to be acute)[44]。《莫尔格街凶杀案》还被收入威利与普特南出版社(Wiley & Putnam)的《爱伦·坡故事集》,坡本人未参与篇目遴选[45]。
爱伦·坡为《莫尔格街凶杀案》创作的续作是《瑪麗·羅傑奇案》,该小说于1842年12月至1843年1月首次连载。尽管副标题标明"《莫尔格街凶杀案》续篇",但《玛丽·罗杰奇案》除保留C·奥古斯特·杜邦这一角色与巴黎背景外,与原作几乎毫无共同点[46]。杜邦后续在《失竊的信》中再度登场。爱伦·坡在1844年7月给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英语:James Russell Lowell)的信中称此作“或许是我推理小说中最出色的篇章”[47]。
爱伦·坡《莫尔格街凶杀案》的原稿最初用于《格雷厄姆杂志》的首版印刷后被丢弃于废纸篓。办公室学徒J·M·约翰斯顿(J. M. Johnston)将其拾回并交予父亲保管。这份手稿被夹藏于一本乐谱中,历经三次房屋火灾幸存,最终由乔治·威廉·蔡尔兹(英语:George William Childs)购得。1891年,蔡尔兹将手稿重新装订并附上历史说明信函,捐赠给卓克索大學[48]。蔡尔兹还曾于1875年捐款650美元(相当于2024年的$18,612)用于修建埃德加·爱伦·坡位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新墓碑[49]。
譯本
爱伦·坡《莫尔格街凶杀案》是最早被译成法语的作品之一。1846年6月11日至13日期间,题为《司法史无前例的谋杀案》(Un meurtre sans exemple dans les Fastes de la Justice)的法译本在巴黎报纸《每日新闻(英语:La Quotidienne)》连载,署名为“G.B.”,未提及爱伦·坡。译本修改了诸多细节:原街名“莫尔格街”改为“西街”(rue de l'Ouest),侦探“杜邦”改名为“贝尔尼耶”(Bernier)[50]。1846年10月12日,《商业报》(Le Commerce)刊出另一未署名的译本《血腥谜案》(Une Sanglante Enigme)。《商业报》的编辑之后被指控抄袭《每日新闻》的译文,该指控最终诉诸法庭,公众对此案的讨论使爱伦·坡的名字进入法国大众视野[50]。
爱伦·坡的《莫尔格街凶杀案》曾被多次改编为电影。默片时代至少有四部影片借鉴了该小说:1908年《夏洛克·福尔摩斯大谋杀案(英语:Sherlock Holmes in the Great Murder Mystery)》中,脱逃的大猩猩袭击并杀害了家中的年轻女性;1914年标榜为三卷胶片“喜剧剧情片”的《幽灵大盗》(The Phantom Thief)涉及猴子偷窃珍珠项链;其他以类猿生物谋杀或定罪为主线的影片包括1913年《谁杀了奥尔加·卡鲁?》(Who Killed Olga Carew?)及1915年《猩猩疑云》(The Orang-Outang)[54]。该小说于1914年推出正式改编电影,由保罗·克莱蒙斯(Paul Clemons)主演,后更名为《莫尔格街谜案》(The Mystery of the Rue Morgue)[54]。
Cornelius, Kay, Biography of Edgar Allan Poe, Harold Bloom (编), Bloom's BioCritiques: Edgar Allan Poe, Philadelphia, PA: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2002, ISBN 978-0-7910-6173-2(英语)
Harrowitz, Nancy, The Body of the Detective Model: Charles S. Peirce and Edgar Allan Poe, Umberto Eco; Thomas Sebeok (编), The Sign of Three: Dupin, Holmes, Peirce, Bloomington, IN: History Workshop,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79–197, 1984, ISBN 978-0-253-35235-4. Harrowitz discusses Dupin's method in the light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s logic of making good guesses or abductive reasoning.
Poe, Edgar Allan, Collected Works of Edgar Allan Poe, New York: Walter J. Black, 1927 (英语)
Ostram, John Ward. Poe's Literary Labors and Rewards. Myths and Reality: The Mysterious Mr. Poe. Baltimore: The Edgar Allan Poe Society. 1987: 37–47 (英语).
Sova, Dawn B. Edgar Allan Poe A to Z: The Essential Reference to His Life and Work Paperback. New York: Checkmark Books. 2001. ISBN 978-0-8160-4161-9(英语).
Taves, Brian. Robert Florey, the French Expressionist. Scarecrow Press. 1987. ISBN 0810819295(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