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柏林

柏林邦
Land Berlin
 德国联邦州
在欧洲联盟以及德国中的位置
欧洲联盟以及德国中的位置
坐标:52°31′N 13°23′E / 52.52°N 13.38°E / 52.52; 13.38
政府
 • 市长(CDU)
 • 执政党CDU / SPD
 • 参议院票数4票(共69票)
面积
 • 总计891.85 平方公里(344.35 平方英里)
海拔34 公尺(112 英尺)
人口(2023年12月31日)[1]
 • 总计3,782,202人
 • 密度4,241人/平方公里(10,984人/平方英里)
时区CETUTC+1
 • 夏时制CESTUTC+2
邮政编码10115–14199
ISO 3166码DE-BE
車輛號牌B
GDP/名义€1932亿(2023年)[2]
NUTS区号DE3
網站Berlin.de

柏林邦(德語:Land Berlin [bɛʁˈliːn] ),通称柏林(德語:Berlin),德國首都及最大城市,德国三个城市之一;位于德国东北柏林/勃兰登堡大都市区中心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占地891.85 平方公里,市區內人口约360餘万人,是欧盟人口最多的城市。柏林市都會區人口超過460萬,是德國人口最多的城市地區。柏林/勃蘭登堡大都市區擁有約620萬居民,是繼萊茵-魯爾區之後德國第二大都會區,也是歐盟GDP第五大的都會區。

柏林建在施普雷河的河岸邊,施普雷河在西部的施潘道區流入哈弗尔河。市內的西部和東南部行政區內有多座湖泊,其中最大的是米格爾湖。約三分之一面積的市區由森林、公園和花園、河流、運河和湖泊所組成。

柏林最早記錄出現在13世紀,是兩條重要的歷史貿易路線的交匯處。曾被指定為布蘭登堡侯國(1417年-1701年)、普魯士王國(1701年-1918年)、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 威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和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的首都。在啟蒙時代新古典主義以及 1848年—1849年德意志革命時期,柏林作為科學、藝術和哲學的中心。在19世紀奠基時代,工業化引發的經濟繁榮造就柏林人口的快速成長。 柏林的黃金1920年代,柏林成為世界人口第三大的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柏林被佔領,柏林被分為西柏林和東柏林。東德政府於1961年建柏林圍牆環繞西柏林的全邊境,阻止東德居民進入。東柏林被宣佈為東德首都,而波昂成為西德首都。在1990年兩德統一後,柏林再次成為全德國的首都,柏林因其地理位置和歷史而被稱為“歐洲之心”。

柏林是一世界性的文化、政治、媒體和科學之都。其經濟以高科技和服務業為基礎,涵蓋多種創意產業、新創公司、研究機構和媒體公司。柏林是歐洲大陸的航空和鐵路交通樞紐,擁有複雜的公共交通網絡。柏林的旅遊業使本地成為全球熱門的旅遊目的地。重要產業包括資訊科技、醫療保健產業、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技術、汽車產業和電子產業。作为新兴产业创业聚集地,柏林就业人数自2010年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3]

柏林擁有多所大學,例如柏林洪堡大學柏林工業大學柏林藝術大學柏林自由大學柏林動物園是歐洲遊客最多的動物園。巴貝斯柏格攝影棚是世界上第一個大型電影製片廠,許多電影都以柏林為背景。柏林有三個世界遺產:博物館島波茨坦和柏林的宮殿和公園建築群以及柏林現代住宅群落。其他地標包括勃蘭登堡門德國國會大廈波茨坦廣場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柏林圍牆紀念館。柏林有許多博物館、畫廊英语List of museums and galleries in Berlin和圖書館。

柏林每年举办多种多样的体育赛事,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授予“设计之都英语Design Cities (UNESCO)”称号,以其出色的音乐、建筑、节庆、美食与夜生活闻名于世,1988年西柏林被选为“欧洲文化之都”。

历史

词源

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曾是日耳曼斯拉夫人的定居地,故而许多地名具有斯拉夫语源。柏林这一名称来自西斯拉夫语支波拉布语单词“birlin”或“berlin”,该词由“berl-”或“birl-”词根(意为“沼泽”)与表示地名的后缀“-in”组成。

柏林12个区中,潘科施泰格利茨-采伦多夫马尔灿-黑勒斯多夫滕珀尔霍夫-舍讷贝格施潘道5个区名具有斯拉夫语源;96个分区中有22个分区名具有斯拉夫语源,分别是:旧格利尼克英语Altglienicke旧特雷普托英语Alt-Treptow布里茨布赫英语Buch (Berlin)布科英语Buckow (Berlin)加托英语Gatow卡罗英语Karow (Berlin)克拉多英语Kladow克珀尼克兰克维茨英语Lankwitz吕巴斯英语Lübars马尔肖马尔灿潘科普伦茨劳尔贝格鲁多英语Rudow施默克维茨英语Schmöckwitz施潘道施塔特兰德西德隆马尔肖英语Stadtrandsiedlung Malchow施泰格利茨泰格尔采伦多夫

史前时代

约公元前60,000年,现代柏林地区便已有早期人类定居。考古发掘出的一件属于马格勒莫西亚文化的鹿面面具可以追溯至公元前9,000年左右。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施普雷河哈弗爾河沿岸地区出现了密集的人类定居店,形成了卢萨梯文化。约公元前500年,日耳曼部落开始在今柏林较高地势的区域定居。7世纪,斯拉夫部落迁入该地。

勃兰登堡侯国时期(12-17世纪)

12世纪前半叶,斯潘道科佩尼克克尔恩施普雷河东北岸的旧柏林依次初现于文献记载中;在米特发掘出的1270至1290年间的房屋基础遗址亦为中世纪早期柏林地区有人定居提供了证据;同世纪,今柏林地区被纳入勃兰登堡侯国统治范围,1280年在柏林召开了首次可追溯的勃兰登堡地方议会,这表明柏林在当时已经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1326年,柏林地区在勃兰登堡袭击(立陶宛語Brandenburgo žygis)期间遭到立陶宛人异教徒袭击;1375年编纂的《查理四世土地登记册》中,柏林与施滕达尔普伦茨劳法兰克福(时称奥得,Oder)位列税收额最高的城市,进一步证明了柏林在当时经济政治上的领先地位。1307年,克尔恩与旧柏林结为城市联盟,虽然内部行政彼此独立,但在对外政策上保持统一,共建共用同一市政厅;两城依靠帝国之路(拉丁語Via Imperii)与布鲁日诺夫哥罗德间的这两条贸易路线政治经济往来不断加深。14世纪末,柏林受黑死病流行影响,人口大幅减少。

柏林在12世纪至14世纪先后经历了阿斯坎尼家族(1157年–1320年)、维特尔斯巴赫家族(1323年–1373年)与卢森堡家族(1373年–1415年)的统治。1415年,罗马人的国王卢森堡的西吉斯蒙德为感激救命之恩,将自家世袭领地勃兰登堡赐予霍亨索伦家族腓特烈一世,并授予其选帝侯爵位。自此霍亨索伦家族开启对柏林地区的统治直至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1448年,柏林市民因不满选帝侯腓特烈二世建造新宫殿而起义,但最终失败,冲突过程中宫殿地基遭洪水淹没,冲突后达成的妥协对柏林自治权造成极大侵害,并在整个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掀起了王侯反对城市自由的浪潮。1486年,选帝侯约翰·西塞罗宣布柏林为布兰登堡侯国的主要宫殿城市,柏林被确定为主要的政治中心;1518年,自1360年左右起便作为汉萨同盟一员的城市联盟克尔恩-柏林失去城市地位,被迫退出同盟[4]。1537年,柏林最早的城市景观视图出现在《奥托·海因里希选侯旅行相册》中。

1645年马特乌斯·梅里安制作的柏林市景铜版画

1539年,在选侯約阿希姆二世主导下,柏林与克尔恩成功和平引入宗教改革,使得柏林成为信仰路德宗的城市。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最终造成柏林约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与人口减半。1640年,选侯腓特烈·威廉英语Friedrich Wilhelm, Count Brandenburg继承侯位,他在柏林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1641年起他主持兴建包括弗里德里希韦尔德英语Friedrichswerder多萝西恩英语Dorotheenstadt弗里德里希英语Friedrichstadt (Berlin)在内的新城区;腓特烈·威廉推行了宽容的移民政策与宗教政策,促进了柏林的多元化发展:1671年,来自奥地利的50个犹太家庭获准定居柏林;1685年,他颁布《波茨坦敕令德语Edikt von Potsdam》,允许受法兰西王国枫丹白露敕令》迫害影响的胡格诺派信徒到勃兰登堡生活,其中约15,000人来到柏林,6,000人左右定居于此。截至1700年,柏林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是法国人,他们的文化影响至今在柏林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柏林还吸收了来自波西米亚(今捷克)、波兰萨尔茨堡的社群。

1658年至1683年,柏林与科尔恩联合建成了13座防御堡垒,使柏林-科尔恩成为一座坚固的军事要塞。这个防御体系是对当时欧洲战局的一种必要应对,旨在保护柏林免受外来侵略。

普鲁士王国与德意志帝国时期(18-20世纪初)

1900年的柏林宮。柏林宫自1701年起成为普鲁士王国国王主要住所,1871年起成为德意志皇帝住所。
1848年三月革命期间,柏林民众聚集在御林广场,向示威遇难的254人致敬。

1701年,选侯腓特烈一世加冕普鲁士国王,标志着柏林正式成为普鲁士王国首都。1709年,《王室宫廷法令》(德語:Edikt zur Bildung der Königlichen Residenz Berlin)颁布,柏林、克尔恩、弗里德里希韦尔德、多萝西恩、弗里德里希合并为一个城市,当时该行政区居民达到55,000人,此后柏林进一步扩张,成为普鲁士的政治文化中心。1800年前后,柏林成为全德文化中心之一,涌现出丰富的城市资产阶级文化柏林古典主义(德語:Berliner Klassik),柏林在宗教方面的宽松政策使其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据点,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与思想家在此聚集。

1806年,拿破仑耶拿-奥尔施泰特战役中大破普鲁士陆军,迅速占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撤离柏林前往柯尼斯堡,许多富裕阶层与政府官员家庭离开柏林,柏林成为法军驻地。1808年,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主持普魯士改革運動,柏林通过新的城市条例,建立了首届自由选举的城市议会;同年,法军从柏林撤军,但根据1807年签订的《蒂尔西特条约》,普鲁士仍为法国卫星国,柏林仍作为法国附庸受其控制。

1808年,腓特烈·威廉三世返回柏林,继续推动改革举措,柏林工业化进程如火如荼,孕育出西门子博尔西格德语Borsig (Unternehmen)AEG等公司,城市边界不断扩展。市外开设的新工厂吸引了众多来自东普鲁士的移民,推动柏林人口迅速增长。与此同时,柏林工人运动也开始蓬勃发展。1848年,德意志邦联爆发三月革命,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做出了一定妥协;1850年,新柏林宪法与市政法规通过,废除了原来新闻自由与集会自由的条款,引入三级选举制,严格限制市议员的权力,警察局长权力却大大加强。

1861年,莫阿比特威丁与一些郊区合并;自1862年起,霍布雷希特计划英语Hobrecht-Plan颁行,柏林进一步扩张,22米屋檐的住宅街区成为柏林特色。人口增长、地产投机与贫富差距也加剧了公寓楼生活环境的恶化。

1871年1月18日,首相奥托·冯·俾斯麦通过小德意志方案促成了民族国家德意志国的统一,柏林由此成为德意志帝国首都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自此德国进入奠基時代,崛起为世界强国,柏林也发展为国际都市。1877年,柏林人口突破100万,1905年突破200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于四年后战败,德皇威廉二世再未回到柏林。

魏玛共和国时期(1918-1933)

1920年1月,卡普政变部队进入柏林。

一战结束后的1918年11月3日,十一月革命爆发,同月9日魏玛共和国在柏林宣告成立。十一月革命结束后的几个月,政府领导的自由军团和革命工人间仍不时发生冲突:1919年初,柏林爆发斯巴达克同盟起义,在3月柏林工人总罢工过程中,政府使用包括野战炮迫击炮在内的军械对付民众,3月3日至16日,仅利希滕贝格便有12,000人死亡。

1926年柏林海滨大道酒店花园中的茶舞会。

1920年1月13日,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因反对《工会法》,在法案二读期间于國會大廈门前组织示威,示威人群遭到当局屠杀;两个月后,由于魏玛政府签署《凡尔赛条约》需履约解散自由军团,威瑪國防軍司令瓦尔特·冯·吕特维茨发动卡普政變,唆使民族主义者沃尔夫冈·卡普担任政变首脑,魏玛政府迁往斯图加特策动工人大罢工反对政变,国家几近瘫痪,政变旋即失败。

1920年下半年,《大柏林法》通过,柏林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合并扩张,扩建后的柏林人口约为400万,是20世纪欧陆最大城市,也是继伦敦纽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城市。随后几年里,柏林经历了艺术、文化、科学和技术的黄金时代,随着工业郊区并入城市,柏林亦跻身为欧洲最大的工业城市。二十年代的繁荣持续到1929年大萧条戛然而止。

纳粹德国时期(1933-1945)

1945年的波茨坦广场

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宣誓成为德国总理纳粹党掌权德国,柏林成为纳粹德国首都。希特勒与阿尔贝特·施佩尔曾制定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亚计划,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搁置,仅完成六月十七日大街胜利纪念柱等项目,尤在1945年德国战败后化为泡影。

纳粹政权摧毁了柏林的犹太人社区。1933年前柏林约有16万犹太人,但在1938年11月大屠杀后,数千名柏林犹太人被驱逐至附近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1941年起,仍居住在柏林的66,000名犹太人中约有50,000人被驱逐到罗兹明斯克考纳斯里加皮亚斯基特雷西恩施塔特隔都的贫民窟和劳工营。众多犹太人在极端恶劣的生活条件中惨死,其他人后来则被驱逐至奥斯维辛集中营

1940年8月25日,柏林首次遭到英国空军的轰炸。1943年起,盟军袭击大幅增加,摧毁了柏林大部分地区。1945年柏林战役后的柏林满目疮痍,几乎一半的建筑物被毁,226座桥梁中仅余98座。

东西德分裂时期(1945-1991)

1945年至1950年间的四国分区占领边界

1945年5月8日,苏联红军占领柏林,德国无条件投降。柏林于同年7月根据1944年《伦敦议定书英语伦敦议定书 (1944年)》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尽管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上都没有划定西柏林的具体边界,各方利益权衡之下,东西划分的格局在1945年至1946年确立下来。5月19日,驻德苏联军事管理委员会成立了柏林市政府,市政府由1名无党籍市长、4名副市长与16名市议员组成。但柏林的总体行政管理仍然由四个主要战胜国共同负责,苏联扶持的市政府曾尝试将一些战前不再使用的街道名称修改至新的城市地图上,但进展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