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share facebook share twitter share wa share telegram print page

戈亞尼亞事故

戈亞尼亞事故
涉事放射源照片
日期1987年9月13日,​38年前​(1987-09-13
地点巴西戈亞斯州戈亞尼亞
坐标16°40′29″S 49°15′51″W / 16.6746°S 49.2641°W / -16.6746; -49.2641 (Instituto Goiano de Radioterapia)
參見§ 受污染地區
类型核事故
起因當局未妥善保管放射源
参与者瑪麗亞·加布里埃拉·費雷拉
德瓦伊爾·阿爾維斯·費雷拉
(及其親屬)
结果国际核事件分级表(INES)5
死亡4人
受伤249人受到核污染

戈亞尼亞事故(葡萄牙語:Acidente radiológico de Goiânia)是一場放射性污染事故,發生於1987年9月13日的巴西戈亞斯州戈亞尼亞。事故起因是一處廢棄醫院遺留的放射治療源未被妥善保管,遭人盜走並被多人接觸,最終導致四人死亡。事後約有112000人接受放射性污染檢測,其中249人確認遭到污染。[1][2]

在隨後的清理行動中,當地多處地點必須剷除泥土表層,並拆除若干房屋。這些房屋內的所有物品,包括私人財物,都被集中銷毀或焚化。《時代雜誌》將此事件列為全球「最嚴重的核災之一」,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則稱其為「世界上最嚴重的放射事故之一」,並被國際核事件分級表列為第五等級(具有場外風險事故),與溫斯喬火災三哩岛核泄漏事故同等。[3][4]

放射源概述

事故中的放射源是一個小型金屬囊,由93克(3.3盎司)具高放射性的氯化銫(由銫-137組成的一種銫鹽),以及包覆在外,以製成的遮蔽罐所組成。該放射源安置於一種「輪式」放射治療設備中,透過轉動機構,放射源即可在儲存位置與放射位置之間調動。[1]

組件的運作原理。這類放射治療設備通常配有長形準直儀英语Collimator,用以將輻射集中成狹窄的光束。銫-137金屬囊在圖示中以藍色矩形表示,而伽馬射線則由開口處射出。
放射性活度的比較
戈亞尼亞放射源 (太貝可)
1971年 74
1987年 50.9
回收 44
環境殘留(約1987年) 7
環境殘留(約2016年) 3.5
電離煙霧探測器 0.000000037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稱,該金屬囊屬於「國際標準容器」,尺寸為直徑51毫米、長48毫米。內含的銫-137放射性活度約為每公斤814太貝克(TBq·kg−1),半衰期為30年;在距一公尺處的輻射劑量率達每小時4.56(456 rad·h−1)。治療設備的序號不詳,無法完全確認來源,但一般認為這套設備是由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製造,並供戈亞尼亞的一家醫院用於放射治療。[1]

這枚放射源在1971年的原始放射活度為74 TBq(2,000 Ci),至1987年事故發生時衰減至50.9 TBq(1,380 Ci)。善後清理行動中回收了約44 TBq(1,200 Ci),仍有約7 TBq(190 Ci)殘留於環境中。至2016年時,因放射性衰變,環境殘留的活度已降至約3.5 TBq(95 Ci)。

事件過程

戈亞尼亞放射治療研究所(Instituto Goiano de Radioterapia,簡稱 IGR)是一家位於戈亞尼亞的私人放射治療機構,距離該市市中心僅約一公里。[1] 該機構於1977年購置一台以銫-137為基礎的放射治療裝置,[5] 並在1985年搬遷至新址時將此設備遺留在舊院區。舊址的產權隨後成為 IGR 與天主教組織聖文森保祿善會英语Society of Saint Vincent de Paul之間的法律爭議。[6] 1986年9月11日,戈亞斯州法院表示已知曉該建築內仍存有放射性物質。[6]

1987年5月4日,也就是失竊發生前四個月,當時一間公務員保險機構(名為Ipasgo)的主任動用警力,阻止 IGR 的一名業主卡洛斯·菲格雷多·貝澤里爾(Carlos Figueiredo Bezerril)試圖回收放射源。事後,貝澤里爾警告 Ipasgo 主席利西奧·特謝拉·博爾熱斯(Lício Teixeira Borges),若不處理此事,他就得對「銫彈」可能引發的後果負責。[6]

戈亞斯州法院其後指派了一名警衛看守該地點。[7] 與此同時,IGR 的業主們多次致函巴西國家核能委員會英语National Nuclear Energy Commission(CNEN),警告在該廢棄場所存放的放射治療機器非常危險,他們卻因為法院的禁令而無法自行移除該設備。[6][7]

放射源失竊

1987年9月13日,負責看守舊址的警衛缺勤,羅伯托·阿爾維斯(Roberto dos Santos Alves)與瓦格納·莫塔·佩雷拉(Wagner Mota Pereira)藉機闖入部分拆除的 IGR 廢棄院區。[7]兩人拆解了部分放射治療機器,並將含有放射源的組件放到手推車上偷運回羅伯托家中,認為可以當作廢金屬出售。當晚兩人就因為輻射中毒出現嘔吐症狀。

翌日,佩雷拉開始腹瀉、頭暈,左手腫脹並出現與放射孔形狀相同的灼傷,導致最後需要截去部分手指[8] 9月15日,佩雷拉到當地診所就醫,但被誤診為食物中毒,只被請回去休養。[1] 羅伯托則繼續拆解裝置,取出裡面的銫金屬囊。拆解時長時間的輻射暴露使羅伯托的右前臂嚴重潰瘍,後於10月14日被迫截肢。[9]

9月16日,羅伯托用螺絲起子刺穿了膠囊的觀察窗,看見內部散發出藍色光芒,隨後挖出部分螢光粉末,以為是火藥而試圖點燃未果。[1] 這種藍光的成因在當時並不確定,IAEA 後來推測可能與電離空氣發光、物質本身的螢光性或是契忍可夫輻射有關。1988年,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解封銫-137放射源時也發現過同樣的藍光現象。[1]

9月18日,羅伯托將裝置賣給附近的一家廢鐵場。當晚,場主德瓦伊爾·阿爾維斯·費雷拉(Devair Alves Ferreira)注意到金屬囊發出藍光,誤以為是寶物或超自然之物,便將其帶回家中。接下來三天中他不斷邀請親友前來觀賞這種奇異的螢光粉末。

9月21日,費雷拉的一位朋友(在 IAEA 報告中代號為「EF1」)用螺絲起子取出數粒米粒大小的螢光物質,費雷拉隨後分送給親友。當天,他的妻子瑪麗亞·加布里埃拉·費雷拉(Maria Gabriela Ferreira,37歲)開始出現病狀。9月24日,費雷拉的弟弟伊沃(Ivo)又取出部分粉末帶回自己家並灑在地板上。他六歲的女兒萊德·費雷拉(Leide das Neves Ferreira)之後在地板上吃東西時,[10] 因玩耍而將藍光粉末塗抹在身上並展示給母親看,最終吸收了約1.0吉貝可(GBq),輻射劑量高達6.0(Gy),屬致死劑量,醫療介入無效。[11][12][13] 她的母親盧爾德斯·費雷拉(Lurdes Ferreira)也因此受到輻射影響而生病。[14][15]

9月25日,費雷拉將部分廢金屬賣給第三家廢鐵場。隨著更多人陸續出現嚴重病徵,妻子瑪麗亞最早意識到異常。[16] 9月28日,也就是發現放射源的第十五天,她將材料從廢鐵場追回並送往醫院。

9月29日上午,一名聽聞情況而來的醫學物理學家[17]使用闪烁体探测器確認其具放射性,並立刻通知當局。當天結束前,市、州以及巴西聯邦政府皆已知曉這起事故。

健康結果

核事故的消息在當地、全國和全世界的媒體大肆報導。幾天之內,將近13萬人湧到醫院,擔心自己受到核污染。當中,250人確實是受到核污染,部分人的皮膚仍有輻射殘餘。最後,有20人出現了放射病症狀並要接受治療。

死難者

標示了事發時年齡,輻射攝取量以戈計。

  • 阿德米爾松·阿爾維斯·德·索薩,終年18歲(5.3戈),是德維爾廢品廠的員工。他碰過放射源。他出現肺部衰竭、內出血和心臟衰竭,於1987年10月18日離世。
  • 伊斯哈埃爾·巴普蒂斯塔·杜斯·桑托斯,終年22歲(4.5戈),同樣是德維爾廢品廠的員工,為了抽取出鉛而碰過放射源。他出現了嚴重的呼吸道和淋巴系統併發症,最終入院治療,六天後於1987年10月27日離世。
  • 萊德·費雷拉,終年6歲(6.0戈),是伊沃·費雷拉的女兒。當國際醫療團隊來到醫治她,他們發現她被單獨關在隔離房,因為員工全都不敢靠近她。她逐漸出現上半身腫脹,脫髮,腎臟與肺部衰竭,以及內出血。於1987年10月23日在里約熱內盧Marcilio Dias海軍醫院離世,死於「敗血症和全身感染」[18]。她被葬於戈亞尼亞一個普通的墓園,裝進一副特製的玻璃纖維棺材,再加上鉛塗層,以免核輻射傳播。雖然有如此措施,但她將要土葬的消息造成了近2000人於下葬當天在墓園暴動,全部人都懼怕她的遺體會毒害周遭的土地。暴動人士嘗試用石和磚封路,阻止她下葬[19]。諸多阻撓下她還是入土為安了。
  • 瑪利亞·加布里埃拉·費雷拉,終年37歲(5.7戈),是廢品廠老闆德維爾·費雷拉之妻,接觸該物質後三天出現症狀。她情況轉差,出現脫髮和內出血,尤其是四肢、眼睛和消化道。她患有精神錯亂、腹瀉和急性功能不全,並於1987年10月23日,接觸後大約一個月,與她的侄女同一天死於“敗血症和全身感染”[18][20]

德維爾·費雷拉自己存活了下來,即使他輻射攝取量達7戈之多。他於1994年死於肝硬化,因為長年抑鬱症酗酒而造成[21]。伊沃·費雷拉於2003年死於肺氣腫,此前他還患有抑鬱症[22]

其他人

下面的條形圖顯示了46名受核污染最嚴重的人的結果。有些人在高劑量輻射中倖存下來。在某些情況下,這被認為是因為劑量的吸收是斷續的[1]。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體的修復機制將逆轉輻射造成的細胞損傷。如果劑量分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機制可以減輕輻射中毒的影響。

This is a barchart showing the outcome for the 46 most contaminated people for whom a dose estimate has been made. The people are divided into seven groups according to dose.
This is a barchart showing the outcome for the 46 most contaminated people for whom a dose estimate has been made. The people are divided into seven groups according to dose.

其他受影響的人

其後,大約11萬2000人接受了核污染檢查;249人發現出高度核輻射水平[1]。當中的129人出現體內核污染。多數出現體內核污染的人只有微小劑量(50毫希以下)。1000人被確定遭受了超過一年的背景輻射劑量;據估計,這些人中97%的劑量在10到200毫希之間。

2007年,奧斯瓦爾多·克魯茲基金會確定戈亞尼亞事故倖存者的銫-137相關疾病發病率與普通人群相同。儘管如此,仍然會向倖存者發放補償,他們因這事故而在日常生活中受輻射相關的排斥和歧視[23]

法律事務

就在事故出現死亡案例後,三位在戈亞諾研究所工作的醫生被控以過失罪。由於事故發生於1988年憲法之前,再加上該物質由院方取得而不是單一擁有人,所以法院不可以裁定研究所擁有人需要負責。其中一個擁有研究所的醫生因為建築的廢棄狀態而被罰款10萬巴西雷亞爾民事訴訟之下,兩位偷出放射源的盜賊並不在被告之列。

2000年,巴西國家核能委員會被法院要求支付130萬巴西雷亞爾(近75萬美元)的賠償,保證對直接或間接受災人士,以及其三代的後代提供醫療和心理治療[24]

善後工作

物品及地方

許多事發地點的泥土表層被移除,大量房屋被拆除。所有這些房屋內的物品,包括個人物品,全部沒收並檢驗。那些沒有測出輻射的物品會包在塑膠袋裡,而被測出輻射的就會接受除污或者廢棄。產業方面,接受除污還是廢棄就只以經濟價值和除污難易度衡量。關於這一點,国际原子能机构覺得為了減低事故的心理創傷,當局應該提高清潔私人物品例如珠寶相片的努力。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報告沒說清楚當局有多大程度實施這對策。

媒介和方法

清空民居後,當局用真空吸塵器去除塵埃,然後檢驗水渠的輻射活量。表面有塗漆就將它清除,地板就用酸液和普魯士藍的混合物處理。屋簷接受吸塵以及灑水清潔,但有兩棟房子需要拆除屋簷。清理造成的廢料被帶出都市,藏於一個偏遠地方。

黏土、混凝土、泥土和屋簷使用了硫酸配明礬清潔。銫离子對許多黏土具有高親和力。經過打蠟的桌子和地板在使用了有機溶劑後再處以明礬與硫酸。合成地板、機器和打字機就用氫氧化鈉溶液,然後用溶解的明礬處理。

普魯士藍被用來對許多人進行內部除污染,儘管到了使用時,大部分放射性物質已經從血液中遷移到肌肉組織,大大減弱其功效。受害者的尿液用離子交換樹脂處理以壓實廢物以便於儲存。

回收

善後工作在這事故比較困難,因為容器打開了,而且其放射物質帶有水溶性。如果是密封的放射源,就只需要獲取它,收在鉛製容器內,並且運送到核廢料儲存設施。回收遺失的放射源的話,国际原子能机构建議要小心計劃,用起重機等儀器築起阻隔牆困住放射源以保護善後人員。

受污染地區

使用下方服务在地图上显示所有坐标: OpenStreetMap
2020年德維爾·費雷拉的廢品廠的景象

戈亞尼亞事故使顯著核污染遍及Aeroporto、Central和Ferroviários區。就算經過善後,仍然有7太貝可未能統計。

部分關鍵核污染位址:

其他發現受污染的地方:[26]

  • 3輛公車
  • 42棟房屋
  • 14部汽車
  • 5隻豬
  • 5萬卷衛生紙

後續

遺棄的金屬囊

原先盛著放射源的金屬囊很快被巴西軍方尋獲,自此該空罐在里約熱內盧的Escola de Instrução Especializada(專業指導學校)展出,紀念這場事故及在事故中參與善後工作的人。

研究

1991年,一群研究員搜集了高度暴露生還者的血液樣本。其後的分析帶來了多篇學術文章[27][28][29][30]

媒體

1990年電影《Césio 137 – O Pesadelo de Goiânia》(銫-137——戈亞尼亞的惡夢),將事故改編成的電影,由羅伯托·皮雷斯(Roberto Pires)出品。它在1990年的巴西利亞電影節獲得多個獎項。

地球超人》於1992年播出的其中一集「A Deadly Glow」影射了這場事故,儘管它有一個更快樂的結局。不過,它確實使用了銫-137作為污染源,以及講述兩個小孩不知不覺地把玩它,類似萊德·費雷拉那樣,但與卡通不同的是萊德因此而死。

2024年香港灾难片《焚城》里提到了这个核泄漏事件,劇情中的核洩漏源頭亦與此事故相似(回收場內的黑工因認知不足,非法偷取廢棄醫療儀器內的放射物質)。[31]


基金

戈亞斯州政府於1988年2月成立了萊德·費雷拉基金(Fundação Leide das Neves Ferreira),研究事故後對人口的污染程度,以及向受影響的人提供幫助。

參見

參考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The Radiological accident in Goiânia (PDF). Vienna: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1988 [2005-08-22]. ISBN 92-0-129088-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12). 
  2. ^ Foderaro, Lisa. Columbia Scientists Prepare for a Threat: A Dirty Bomb.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7-08 [2017-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4). 
  3. ^ The Worst Nuclear Disasters – Photo Essays. Time.com. [201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3). 
  4. ^ Yukiya Amano. Time to better secure radioactive materials. Washington Post. 2012-03-26 [2017-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1). 
  5. ^ Puig, Diva E. El accidente de Goiania. ¿Por qué hoy?. Apuntes sobre energia nuclear. Lo que los abogados deben saber sobre la tecnología nuclear. Noticias Jurídicas. [2014-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3) (西班牙语). 
  6. ^ 6.0 6.1 6.2 6.3 Godinho, Iúri. Os médicos e o acidente radioativo [The doctors and the radioactive accident]. Jornal Opção. 2004-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3-09) (葡萄牙语). 
  7. ^ 7.0 7.1 7.2 Borges, Weber. O jornalista que foi vítima do césio. Jornal Opção. 2007-05-27 (葡萄牙语). [永久失效連結]
  8. ^ Planeta Diário. carlalacerda.blogspot.co.uk. [201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1). 
  9. ^ Aint No Way to Go: All That Glitters. www.aintnowaytogo.com. [201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9). 
  10. ^ Redação. Mãe acredita que Leide das Neves é a “santa” criada pela tragédia do césio. Jornal Opção. 2017-09-16 [2025-04-25] (巴西葡萄牙语). 
  11. ^ Mãe acredita que Leide das Neves é a "santa" criada pela tragédia do césio. Jornal Opção. 2017-09-16 [2021-05-09] (葡萄牙语). 
  12. ^ Brazil Deadly Glitter. TIME. October 19, 1987. 
  13. ^ Nicholson, Brian. Brazil outraged over atomic accident.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18 October 1987 [18 March 2023]. 
  14. ^ Brazil Nuclear Deaths Bring Fallout of Fear.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8, 1987. 
  15. ^ VICTIMS OF RADIATION OSTRACIZED IN BRAZIL.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7, 1987. 
  16. ^ 2 Die of Radiation Poisoning in Brazil. Los Angeles Times. October 24, 1987 [February 22,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16, 2012).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17. ^ País está preparado para atuar em acidente radioativo [Country is prepared to act in radioactive incident]. Minist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CTI). 2012-09-13 [2013-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葡萄牙语).  註解:該人在 IAEA 報告中代號為「WF」。
  18. ^ 18.0 18.1 Vida Verde: 15. 1987 [2016-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8) (葡萄牙语).  |volume=被忽略 (帮助)
  19. ^ Memorial Césio 137. Greenpeac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6) (葡萄牙语). 
  20. ^ Malheiros, Tania. Histórias secretas do Brasil nuclear. Rio de Janeiro: WVA. 1996: 122 [2016-02-10]. ISBN 97885856440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4) (葡萄牙语). 
  21. ^ Irene, Mirelle. Goiânia, 25 anos depois: 'perguntam até se brilhamos', diz vítima. Terra. 2012-09-13 [201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22. ^ YouTube. www.youtube.com. [201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23. ^ UOL. Vítimas do césio 137 voltam a receber remédios e pedem assistência médica para todo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29.. September 25, 2012
  24. ^ Case Law and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Judgement of the Federal Court in the Public Civil Action concerning the Goiânia Accident (PDF). OECD. 200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18). . ()
  25. ^ IGR – Instituto Goiano de Radiologia. www.igr.com.br. [2018-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3). 
  26. ^ Steinhauser, Friedrich. Countering Radiological Terrorism: Consequences of the Radiation Exposure Incident in Goiania (Brazil). Volume 29 NATO Science for Peace and Security Series: Human and Societal Dynamics. November 2007: 7 [2016-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7). 
  27. ^ Da Cruz, AD; Curry, J; Curado, MP; Glickman, BW. Monitoring hprt mutant frequency over time in T-lymphocytes of people accidentally exposed to high doses of ionizing radiation. Environmental and Molecular Mutagenesis. 1996, 27 (3): 165–75. PMID 8625952. doi:10.1002/(SICI)1098-2280(1996)27:3<165::AID-EM1>3.0.CO;2-E. 
  28. ^ Saddi, V; Curry, J; Nohturfft, A; Kusser, W; Glickman, BW. Increased hprt mutant frequencies in Brazilian children accidentally exposed to ionizing radiation. Environmental and Molecular Mutagenesis. 1996, 28 (3): 267–75. PMID 8908186. doi:10.1002/(SICI)1098-2280(1996)28:3<267::AID-EM11>3.0.CO;2-D. 
  29. ^ Da Cruz, AD; Volpe, JP; Saddi, V; Curry, J; Curadoc, MP; Glickman, BW. Radiation risk estimation in human populations: lessons from the radiological accident in Brazil. Mutation Research. 1997, 373 (2): 207–14. PMID 9042402. doi:10.1016/S0027-5107(96)00199-6. 
  30. ^ Skandalis, A; Da Cruz, AD; Curry, J; Nohturfft, A; Curado, MP; Glickman, BW. Molecular analysis of T-lymphocyte HPRT– mutations in individuals exposed to ionizing radiation in Goiânia, Brazil. Environmental and Molecular Mutagenesis. 1997, 29 (2): 107–16. PMID 9118962. doi:10.1002/(SICI)1098-2280(1997)29:2<107::AID-EM1>3.0.CO;2-B. 
  31. ^ 莫, 匡堯. 焚城︱劇情改編巴西戈亞尼亞核洩漏事故 災情嚴峻僅次切爾諾貝爾. 香港01. 2024-11-05 [2025-04-26] (中文(繁體)).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